感时代新风|学习十四五规划,争做进步青年


感时代新风|学习十四五规划,争做进步青年

(图文整理/林丽岩 佟静茜)


党的十九大将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这30年分两个阶段来作出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强调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既有法制体系的尊重和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国法治建设经验表明,既要加强制度建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制度基础,也要推动法治精神建设,让法治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信仰。

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是坚持党的领导的法治精神。党的领导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为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而尊奉的价值坚守。一方面是对法的权威的尊奉,另一方面也是对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认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精神。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追求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还意味着法治精神蕴含保护人民、伸张人权的坚定信念。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也是一种为全体中国人所普遍感知和认同的精神力量。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自觉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并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方能让国家权力在法治框架内良性运作。广大人民群众信法、奉法,以合乎法律精神的方式彰显自我、保护权益,方能让社会服膺于法的权威、受惠于法的福泽。

二、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十四五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必须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只有统筹两个大局,强化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部署、精准施策,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为十四五开好局。

三、民生改善,成就美好生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其中的重要方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如果说,一切为了人民回答了为谁发展的价值问题,那么紧紧依靠人民,则回答了靠谁发展的动力问题,不断激发出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活力与创新潜力。提出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是重要内容,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民生改善既反映着国家发展的宏大叙事,更连接着亿万人民美好生活的切身感受。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迈上新征程,我们将继续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以更大发展成就,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更大提升。

四、增强文化软实力当是十四五时期硬任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将文化自信作为融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的根基性和引领性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支持,也是在世界政治与文明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本。

二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凸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和独特优势,这既是对我们党意识形态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为新形势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

三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制度建设的坚实内核,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内在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大胆探索,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拓展和创新,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为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行提供了保障。

五、十四五:高等教育立足当下,更将引领未来

2020年,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根据双一流建设的总体方案,建设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三个节点分别是到2020年、到2030年和到本世纪中叶,并以五年一轮推进。十四五期间,双一流高校将进一步通过创新发展,提升高等教育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能力。各级各类高校都将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途径,构建创新、协调、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方向时,仍然要把握三个基本点。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要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进程、要加快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六、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迈大步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岁末回眸,绿色发展成绩单亮眼:11月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与此同时,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图景,正在神州大地铺展。良好生态环境,正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目标。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我们一定能赢得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七、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按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方向,破解科技领域改革难题,推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将为加快实现这一战略选择提供坚强制度保障。我国科技创新总体上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既要适应这一重要阶段性特征,也要满足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新要求,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进一步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责任编辑:刘前方




上一条:感时代新风|以民法典实施提升“中国之治” 下一条:感时代新风|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方案开启全球气候治理新征程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