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说|急青年所急,为青年就业发声
(图文整理/林丽岩 佟静茜)
就业就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今年两会中的重要内容,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针对近年来就业“难”等问题展开讨论,争取解决“毕业”即“失业”,一“业”难求等问题,牢固民生之本,稳岗扩岗。
一、全国政协青联界委员提案:急青年所急,为青年就业发声
江苏省2020年面向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近100万个就业岗位,但全省近60万名高校毕业生中,仍然有一部分学生面临“就业难”。2020年,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实施情况”,9名界别委员赴江苏省南京市、徐州市开展专题调研,形成了详实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朱妍提交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落地实效的提案”。
结合前期调研和意见征集,提案就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减负稳岗扩就业,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发展职业教育、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改善就业环境、完善权益保障等政策建议。常年跟踪就业政策评估研究的张丽宾代表发现,很多人对就业政策了解不够、知晓程度不一,这显示出政策覆盖面不足的问题。“但凡享受了政策的人,对政策的评价都比较高。”她建议,下一步政策制定中,要让服务对象参与进来,使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二、大学生灵活就业亟须兜底性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的岗位和形式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要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而不是像过去一定要到一个固定场所去工作。”施大宁说。
周洪宇认为,大学生在就业时要学会“顺势而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难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就业形态和渠道也更为多样,大学生要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心态,要主动出击去争取理想的工作岗位、待遇等,同时也要做好退而求其次的准备”。
在许玲看来,应对灵活就业人员做好相关的技能等综合培训,相关的法规政策需要尽快跟上、落实,此外要做好“五险一金”等相应社会保障,就业权益的保护更需多方推进。同时,她呼吁社会要对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群体多些关怀,多给予社会包容和认可。
三、高校如何助力“高质量就业”?
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校如何保障和服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已成为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困境仍待解决。“高校肩挑两头,一头是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一头是学生的就业需求,产业离不开教育,教育也要建在产业带上。”
许玲提出,当下产业更新速度加快,“一次学习,终身享用”的思维已不适用。国家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也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助力人才可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也需要企业和院校积极开展深度合作,比如企业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能只靠挖人“搭便车”,也要为在职员工拓宽再教育渠道。而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培训在职员工,同时可融通职前和职后教育,更好让教育与市场和社会需求对接。”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政策。但产教融合的政策关键在落实。产教融合的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地需要多部门联合协同、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实施难度较大,她呼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监测体系,同时建立产教融合政策监测系统运行的制度保障。
四、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依法保护大学生健康良好的就业环境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谢文敏在提案中提出,在处理电信诈骗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加区分地将这些从事底层劳动、只拿较低工资,通过正规求职误入犯罪团伙的大学生进行了刑拘、逮捕、起诉和判决,有众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被判决为有期徒刑。这种处置方式,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毕业生未来的人生,以及对他们的家庭而言,负面影响都远大于判罚的初衷。在谢文敏看来,初出校园大学生,辨别能力较低,主观恶性较小,个人仅拿较低底薪(有的有少量提成),其对所从事的行为涉嫌犯罪不明知,因此可以适用刑法中不认为是犯罪、免于刑事处罚的规定。
因此,谢文敏建议:第一,通过出台《电信诈骗等案件中对于情节显著轻微、情节轻微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立案、不起诉、不判处刑罚、不适用羁押措施指导意见》,以刑法谦抑性原则处理“大学生正规求职误入犯罪团伙”案件。第二,严厉打击“挂羊头卖狗肉”的违法犯罪公司,保护大学生健康良好的就业环境。
五、全国政协委员施大宁:瞄准基层精准施策,为大学生厚植就业沃土
“基层是大学生熟悉当代中国社会、了解中国国情的最好课堂,是高校毕业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近两年,基层社会治理逐渐呈现出职业化、专业化的特点,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施大宁看来,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基层岗位空缺依旧突出。许多大学生参与基层工作多以公务员、国企为职业选择目标,而街道、社区、乡、镇、村等岗位选择人数较少。这源于大学生对基层岗位就业信息的知晓度不够,大部分人对基层就业的印象,仍停留在“压力大、工资低、出路少”上。今年两会上,他建议政府、高校、基层应当联合起来,建立系统的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和培养机制,为基层输送人才。
“要打通大学生在基层从实践到就业的渠道,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基层实习,同时聘请社区典型为‘育人导师’,以社区赋能高校。”施大宁表示,高校教育要注重培养基层治理人才,基层则需要用一揽子优惠政策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他建议,当地政府应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关爱服务,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提供住房、医疗、落户等支持,提高青年基层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获得感。考虑到就业机会和求职期望的“错配”问题,施大宁提议,建立一个基层就业数据库,实现基层就业招聘资源和基层职业辅导资源共享,为学生精准推送招聘信息。
责任编辑:刘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