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日本研究院召开第二届东北亚社会与文化学术工作坊•人文东亚研究工作坊,深入探讨国际视野下的日本学研究。本次学术工作坊由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研究院主办,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东亚研究中心协办。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跨国际、跨学科已成趋势。探索东北亚社会中国别、地域与族群之间的差异与共性,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领域去关注其中的生活传统、社会发展、文化交流与价值重构等现象,是探索东北亚社会和文化形态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鉴此,本届学术工作坊主题以正确认识和理解日本为宗旨,从作为区域国别研究的日本学和视点·方法的日本学的两个视角,展开以日本为对象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历史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深入研究与交流,探讨国际视域中的日本问题。



      本届学术工作坊中发言人分为四组进行报告。第一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龚颍老师、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东亚研究中心李海涛老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张瑾老师做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唐永亮老师评议。



      龚颍研究员就“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日文书与国际日本学研究”做学术报告。龚颍老师以小山腾著《从国学到日本学——剑桥大学图书馆与现代日本研究的历程》为研究对象,指出在19世纪早期,萨道义、威廉·阿斯顿、巴塞尔·霍尔·张伯伦三位英国学者积极致力于收集日本文献典籍、深入实际考察,在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以及日本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导入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为现代日本研究的兴起与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龚老师认为该书对于进一步促动日本学研究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希望对此书的介绍能够为深化和拓展国际视野下的日本学研究寻求新视角、新方法。



       李海涛老师随后就“20世纪中国的日本哲学研究——以日本哲学团体为例”做学术报告。李海涛老师介绍了中国日本哲学研究会成立的缘起以及中华全国日本哲学学会的学术活动,认为中华日本哲学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日本哲学、哲学史的研究,多次召开学术会交流学术成果,加强中日两国哲学思想的交流和哲学家的交往活动,为我国日本哲学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海涛老师指出,中国日本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日本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日本哲学史和日本近代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与历史分期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的传播问题、《日本哲学史》《日本近代哲学史》教科书的编写等问题。



      张瑾老师最后就“国内‘当代日华文学’研究综述——兼论日本华人作家的文学创作”做学术报告。张瑾老师对当代日华文学的概念界定与时间界定进行了介绍,认为文学史书写的欠缺、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不足、没有受到我国学界的足够关注和重视使得“当代日华文学”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张瑾老师指出当前我国学界虽然已有不少学者关注到日华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家作品,研究方法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但研究多为关注日华文学中的中文写作,对于日华文学中的日语写作尚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并认为由于现在海外华人作家从事双语写作的日益增多,跨语种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有可能成为未来华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特点。


    本届学术工作坊第二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崔世广老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邹灿老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赵彦民老师做学术报告,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于飞老师主持、山东大学哲社学院人文东亚研究中心李海涛老师评议。



     首先,崔世广老师就“日本人的历史意识”做学术报告。崔世广老师认为,日本人所重视的历史是共同体延续和展开的历史,而为了保证共同体的无限连续和持续,便产生了循环的历史意识和社会制度,即当共同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由共同体神灵的定期介入,使共同体历史回到出发点、原点,再重新延续下去。崔世广老师指出,在这样的历史意识下,对历史真正有意义的是历史的出发点,而以后的历史都是一次性的、无意义的,因此也没有必要成为反省和学习的对象,日本人普遍缺乏历史感与这一历史意识不无关系。此外,尊崇和顺从历史趋势的历史意识使得日本人在政治上表现为助强除弱、弱肉强食、贪图和享受现成利益和便宜的事大主义和机会主义,以及忍耐、屈从的随大流主义。崔世广老师认为,日本人的历史意识使其迅速地顺应大势实现现代化,但其无原则的立场使其难以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邹灿老师随后就“战争与身体——试论战时日本的‘健康报国’”做学术报告。邹灿老师认为以服务战争为目的的厚生政策与以国民福利为旨的厚生政策出现撕扯与杂糅,而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对厚生省及其政策的配合与推广,产生了“健康报国”系列活动。对于“健康报国”的具体面相,邹灿老师认为与肉体磨练相关的“健康报国”更主要、更直接地服务战争,与保健卫生相关的“健康报国”有利用战时体制实现国民福利、培养近代意义的健康认知的企图,指出二者在很多时候是相互促进与配合的,但也存在矛盾。对于“战争与身体”的思考,邹灿老师指出国家对身体的控制甚至军事化管理,将个人健康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强化国民的责任,使得在战时作为主体的身体被作为客体的身体占据、取代;保健卫生观念的培养,用科学的方式及手段管理身体,塑造了近代意义的身体意义与观念;对日本国民产生了耐寒训练,长寿现象,迷信科学、过度医疗等影响。



     赵彦民老师最后就“战后日本‘满洲移民’历史记忆的形成过程”做学术报告。赵彦民老师主要以日本长野县为田野调查地,考察了战后日本社会满洲移民历史记忆的形成过程,指出从1945年日本战败至50年代,生存的环境、社会的变革、战争的创伤是致使满洲移民历史记忆被压抑和忘却的主要原因。60年代至70年代是满洲移民的历史记忆从忘却走向复苏的阶段,全国满洲开拓纪念碑的建立、《满洲开拓史》的刊行及定期举行的祭奠悼念活动成为想起满洲开拓体验的契机,多元化的个体体验被凝缩为集体记忆,以物质形式变得可视化。


       本届学术工作坊第三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唐永亮老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王猛老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王梅老师做学术报告,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陶金老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龚颖老师评议。

 

       唐永亮老师首先就“试析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做学术报告。首先,唐永亮老师指出思想史研究积累的不充分以及思想史研究边界的不清晰,在根本上制约了思想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真正确立;其次,分析了丸山真男的思想史研究方法论中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从思想史的三种类型及“教义史”“观念的历史”“范畴的历史”明确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而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方面,从逻辑性研究方法和功能性研究方法进行讨论。



       王猛老师随后就“律令制时期日本人的公私观念”做学术报告。王猛老师首先指出研究律令制时期日本人公私观念的意义在于有助于理解古代日本人的社会关系和价值取向,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日文化异同点的理解;其次从律令制传入前日本人的公私观念、律令制时期日本人的公私观念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律令制时期日本人的公私观念强调国家为公、天皇为公的尚公观念,带有古代中国人公私观念的特征是以古代中国律令制为主要影响因素而形成的东亚文化的重要体现。


      王梅老师最后就“风景政治与‘帝国’视线:1929年‘满洲八景’评选研究”做学术报告。王梅老师指出作为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风景文化事件,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满洲八景”评选正是风景政治研究的议题与射程;侵略者以权力介入风景的生产与象征意义的解释,通过近代传媒对院子文化母国的“八景”进行重组与改造;之后,从近代日本风景谱系、《大连新闻》与“满洲八景公选意义”、景胜地推荐与“风景”建构、投票形势报导与“战争”氛围再现、“风景”的流通五方面展开分析。


       本届学术工作坊第四组由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陶金老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孙昊老师、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白溪老师做学术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唐永亮老师主持,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邹灿老师评议。


    陶金老师首先就“东西方文明对话视域下的中日词汇近代化过程及其影响力研究”做学术报告,陶金老师分别从东西方文明的早期接触与对话、传教士与外来语音译法的产生、汉字新词在东亚圈的文化往还、关于中日词汇近代化过程的思考四方面展开分析,指出中日词汇的近代化问题真正的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异族异域的不同文化,以及在传播文化时必须采取的正确态度。



     孙昊老师随后就“数字人文视域下川端康成《天空的片假名》的代笔问题研究”做学术报告,孙昊老师利用作者识别方法,分析文风数据进行作者识别,结合具体例子和分析图表得出结论;指出对照作家泉镜花、德田秋生、横光利一,《天空的片假名》的文风更接近川端康成,更接近是川端康成的作品。


    白溪老师最后就“日本绘卷和中国文学——关于《土蜘蛛草纸》的研究”做学术报告。白溪老师以日本中世时期成立的源赖光除妖题材的绘卷为研究对象,具体以《土蜘蛛草纸》为案例,探索中国文学对其文本的影响;通过对此绘卷进行的中日比较文学研究,指出绘卷中每个妖怪登场的段落都为作者加入中国元素提供了空间。


    四组分组报告结束后,进行了本次学术工作坊的讨论与总结。各位老师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与交流。本次会议搭建了学术交流和研究的平台,为今后继续探讨国际背景下的日本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从不同的视角和领域进行的报告和发言,为继续探索东北亚文化提供了多个视点,本次工作坊获得圆满成功


上一条:学术讲座|潘钧教授做线下学术讲座 下一条:学术佳作介绍 王梅 殖民都市的空间生产与文学书写:大连“大广场”空间文化研究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