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红色血脉里的辽宁”——第二期 辽沈战役纪念馆
来源/姜嘉怡
上一期我们领略了抗美援朝的英雄史诗,那“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的气魄是否让你回味无穷?本期我们将带领大家走进辽沈战役纪念馆,去感受伟大的解放浪潮。
辽沈战役纪念馆是一座全面反映东北解放战争和辽沈战役历史的专题性军事博物馆,主要由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名录碑、大型组雕、兵器园、广场、纪念馆组成。原址于1958年设立在锦州大广济寺,后在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塔北侧修建了新馆,于1988年落成开放,由叶剑英元帅题写馆名。纪念馆迄今为止经历了多次改造,展馆内的陈列内容全面反映了东北解放战争历史,突出展示了辽沈战役的胜利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
步入辽沈战役纪念馆,一幅名为《决战决胜》的大型浮雕便映入眼帘,浮雕上刻画着九位冲锋战士冒着炮火奋勇向前的画面,其生动性令人叹为观止。1948年,东北境内国民党军队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包围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块孤立的地区内,只有北宁线作为同关内联系的通道。歼灭在东北的敌军,就能获得解放战争的战略总后方。于是,在同年9月7日,中共中央军委及毛泽东同志电令东北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辽沈战役,一场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在辽沈大地打响。
“不畏生死冲在前,不惧困难敢担当。”在塔山阻击战中,江雪山同志为了能够及时掌握战场情况,主动请缨前往战斗前线加强指挥。他处事冷静,在发现敌人发动突袭之时,快速分析对策,带领突击队向敌人进攻。江雪山率先击毙了一名隐藏在角落里的敌人,鼓舞了士气,战士们很快就将敌人全部消灭。在敌人前沿部队即将冲上阵地的关键时刻,他一个箭步跃出阵地,端起刺刀杀入敌群。在他的感染下,党员干部们全部从掩体内冲出,紧随江雪山冲向敌人。
《攻克锦州》全景画馆是中国第一座全景画馆,是中国美术史上前所未有的艺术巨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生动、形象、真实地再现了1948年10月14日辽沈战役的关键性战役——攻克锦州的31小时激战。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英烈们令人回肠荡气的壮举,使观众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显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各级党政机构,积极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支援解放战争。东北广大人民在“一切为了前线”的伟大号召下,积极动员起来,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奋勇支援前线。东北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共参军160万人,出动民工313万人,担架20万副,交纳粮食450万吨。百万青年参军上战场,男女老少送公粮、缝军衣、做军鞋、照顾伤病员。百万民工冒着枪林弹雨,架桥铺路,运送物资,抢运伤员,军队打到哪里就支援到哪里。在广阔的东北战场上,呈现了军民团结战斗的壮丽图景,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东北军民紧密团结,并肩战斗,取得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创造了可歌可泣的雄伟业绩。历经战争的长期考验和锻炼,人民解放军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纪律和坚强的战斗力。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不屈不挠,英勇奋战,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充分体现了高度的革命热忱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辽沈战役和东北解放战争中,5万余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眠在白山黑水,用鲜血和生命抒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前进。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汗水浇灌了耀眼鲜红的国旗,他们的功名同山河长在,与日月同辉,他们的精神也一直在指引着中华儿女砥砺前行。
本期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之旅就到这里了,下一期我们将带大家一起走进雷锋纪念馆,去感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精神。我们不见不散!
责任编辑/刘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