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丨见证初心和使命 第四书 王尔琢的“托孤书”



以下视频、图文均转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站



第四 王尔琢的“托孤书”


“儿何尝不想念着骨肉的团聚,儿何尝不眷恋着家庭的亲密……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革命不成功,立誓不回家。凤翠娘家父母双亡,望大人善待儿媳,见凤翠如见儿一般。”


这是19276月北伐军第四军2574团参谋长、共产党员王尔琢写给父母的信。信中提到的凤翠,是他的妻子郑凤翠。


王尔琢和郑凤翠都是湖南省石门县官桥村人,两人青梅竹马。192310月,王尔琢与郑凤翠正式完婚。婚后仅仅三个月,王尔琢得知广州黄埔军校招生的消息,毅然辞别新婚妻子,前去报考。

谁知这一走,竟成为这对恩爱夫妻的永诀。


在离家的三年多里,王尔琢不仅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还在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培养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他战功赫赫。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牵挂妻子和从未谋面的女儿的王尔琢写信让母女俩到武汉团聚。没想到,还没等到一家团聚,就发生了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全国革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王尔琢成了被通缉的“中共要犯”,不得不紧急离开武汉。

19276月的一天,在武汉的一处街巷里,郑凤翠带着她3岁的女儿桂芳,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丈夫王尔琢为她们租好的住处,但是屋内却空无一人。

母女俩空等了十多日,也没有等来亲人,只得给丈夫留下一封信遗憾返乡。三岁的小桂芳出生后还未见过父亲,父女俩一生中唯一的见面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等到王尔琢再回到武汉时,才发现妻子和孩子已经回了老家。


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胡振荣:其实相差只有几天,就在这个时候,王尔琢感觉到非常愧疚妻儿,就提笔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托孤书”。

王尔琢从武汉赶赴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历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和红四军参谋长,成为工农红军最年轻的军参谋长。

1928825日,王尔琢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圩追劝叛徒时,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5岁。


在王尔琢烈士追悼会上,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传世挽联:“一哭尔琢,二哭尔琢,尔琢今已矣,留却重任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后如何?得到胜利方始休!”

王尔琢牺牲后,郑凤翠独自抚养女儿,可这唯一的女儿二十岁时带着终生没有见过父亲的遗憾因病不治。


这位80多岁的老人,

也是红军的后代。

在王尔琢的感召下,

他已经为烈士墓地默默守护了三十多年。



责任编辑:赵文奇





上一条:党史学习教育|中共党史专题讲座 第九讲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下一条:党史学习教育|中共党史专题讲座 第八讲 抗美援朝的决策及其影响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