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辽宁省教育厅指导,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和大连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日本研究院、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东亚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日本语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汉学院、“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2022中日文明对话:“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领袖大连论坛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上,中国驻日前大使、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永华,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须川清司,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日本北陆大学校长小仓勤,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中国驻日前商务公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吕克俭,茶道里千家淡交会前副理事长关根宗中,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总编辑王众一,日本关西外国语大学教授牛承彪,大连外国语大学教授柴红梅等10位专家学者就中日语言、教育、文学等文化、社会及传媒领域进行深入而广泛的对话。本公众号将选取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推送,以飨读者。

程永华,中国驻日前大使、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


扩大人文交流 巩固中日友好

——中日友协常务副会长程永华在“一带一路”

人文交流青年领袖大连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2022年9月26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金秋时节与各位相聚云端,共同出席以“中日文化经典交流互鉴”为主题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青年领袖大连论坛。我谨代表中日友好协会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祝贺。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50年来,双方先后达成四个政治文件和一系列重要共识,各领域交流合作实现量和质的巨大飞跃。双方利益深度融合,交往频繁密切。本次论坛从人文视角为我们回顾中日关系发展历史、总结经验、展望未来提供了宝贵机会,可谓恰逢其时。今天借此机会,我愿与各位朋友探讨新时代中日关系。

中日地缘相近、文缘相通。自古以来,双方人文交流广泛而深入,这是我们发展两国关系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郭沫若先生曾为祝贺中日邦交正常化填词一曲,上阙生动概括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写道:“赤县扶桑,一衣带水,一苇可航。昔鉴真盲目,浮桴东海,晁衡负笈,埋骨盛唐。情比肺肝,形同唇齿,文化交流有耿光。堪回想,两千年友谊,不同寻常。”

中日两国人文交流源远流长、延绵不断。据历代史书的不完全统计,从两汉三国到唐五代十国时期日本80余次来华交流和贸易,两宋辽金元时期扩大到了百余次,进入明清以后双方的商船互访已经变得十分频繁,仅1689年一年中国就有173艘船只访日。而清末以后,不仅仅是经贸文化,留学生的往来也大幅增加,在20世纪初的前10年中就有10万中国人去日本留学。

这只是根据史书记载保守统计出的结果,实际上两国民间的往来要更加频繁。隋唐以前,中国的漂流民和自然移民东渡日本,为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稻作技术、金属制作技术等物质文化,促进了日本从渔猎采集经济向农耕经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隋唐时期,中日交往形成一个高潮。自贞观年间开始,日本一共向中国派遣了19批次的遣唐使。每次所派遣唐使团规模都很庞大,最多的时候曾达到600人。伴随使团赴唐的还有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他们中的大部分长期在中国学习、生活,并且将唐朝先进的文化、社会制度传播到日本。这些人对奈良、平安时代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比如膳大丘、大和长冈、菅原娓成、吉备真备、玄防、空海等等,他们或是精通儒学,回国后将四书五经用于精英教学;或是熟悉唐朝法律,依照唐律制定了日本的律令制度;或是虔心学佛,将中国的佛教传到日本成为一代宗师。

明清时期,随着航海能力的不断增强,两国的商贸往来和文化宗教交流变得日趋活跃,明朝大儒朱舜水在东瀛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清初隐元东渡推动黄檗文化在日本落地生根,都促进了日本社会文化的演进和发展。清末民初,大批中国人以留学、考察、政治避难等不同形式赴日,学习明治维新的新经验和西方的民主革命思想。这些民主革命的新生力量回到祖国后,也为促成辛亥革命、创建包括现代政治、文学、艺术、学术在内的中国新文化作出了贡献。

可以说,两国在近两千年的交流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不断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中文字的相互影响可以说是所有交流中最典型的一项。19世纪以前,文字一直是由中国向日本单向传播。日本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来源于中国,平假名和片假名均由汉字的偏旁部首演变而来,并且日本还使用2000多个常用汉字。19世纪后中国和日本都进入近代社会,日本早期学习西方文明的手段是通过中文的著作和辞典等实现的。日本人通过读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了西方的历史与地理。在这部著作中出现的带有西方近代概念的译文词汇“数学”“电气”“地球”等也进入了日本成为了日语汉字词的一部分。与此同时,日本的西学家们也翻译了很多西方著作,创造了不少新的日语词汇。而这些词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了古代汉语中原有的词汇。比如我们现在几乎天天谈及的“经济”一词,实际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后来我们把它直接借鉴到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典文献中“经世济民”一词,日本人根据他们的理解,创造了“经济”一词。同样的还有“交通”“文化”“印象”“观念”等等。除借用汉文古典用语之外,日本人还用汉字创造了许多新词,例如“革命”“电话”“银行”“哲学”“宪法”等,这些都是古代汉语中没有,由日本人借用汉字发明的。19世界末20世纪初大批留学生赴日学习之际,这些在日语中率先使用的汉字词汇跟随着翻译著作而引入中国,成为了汉语的一部分。二战后,特别是两国邦交正常化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通讯手段的不断发展,一些流行用语迅速地被公众所接受和认同。例如,“开发” “漫画”“料理”“人气”“写真”等词都是直接照搬日语。而近年来像“刺身”“宅男”“艺能”等词更是在年轻人中间方兴未艾。在日文词汇大举进入汉语“领地”的同时,一些有关饮食的汉语词汇也成为了日语词汇的一部分。比如“乌龙茶”“饺子”“炸酱面”“麻婆豆腐”等等。

从以上的事例大家不难看出,两千多年的往来交流,使中日两国的文化中都包含了对方国家的文化基因,促进了政治与经济的交流,带动了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现在日方有一些人心怀叵测,将“相同价值观、志同道合”“民主自由”等挂在口头夸夸其谈,其实这不过是一些人在操弄政治概念,妄图切断中日间的文化纽带。中日两国间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共通的文化价值。中国人崇尚“和合”,日本人将“和”作为自身文化精髓。“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天下大同”等“和合”思想和以“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早已成为中日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成为中日关系的宝贵财富和共同遵循的东方价值观。这种深植入两国文化血脉中的烙印,不会因为某些人的搬弄是非而有所改变。

邦交正常化50年来,虽然两国政治关系时有波折,历经风雨,但中日人文交流蓬勃发展。我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在日本掀起经久不衰的丝路热,深刻影响和塑造了一代日本人的“中国观”。音乐大师喜多郎先生当时并未去过中国,但他为这部纪录片创作的“丝绸之路”配乐,成为了不朽的经典,我相信正是中日特殊的历史文化渊源带给他源源不断的灵感。当前,我们需要涌现出更多《丝绸之路》这样的佳作,充分发掘中日之间的历史文化共性,激发两国人民的心灵共鸣。我还想举一个例子,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日本松山芭蕾舞团,她们用足尖谱写了中日“芭蕾外交”友好交往史,50年间先后访华演出近20次,多次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与众多的中国艺术家进行深入交流。我还清晰记得森下洋子女士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精彩演绎喜儿的场景。中国观众都非常喜爱松芭演绎的《白毛女》,每次访华演出都座无虚席。这两个事例都说明了文化是促进两国民心相通、增进彼此友好情谊的重要媒介,是一种无形却十分强大的力量。

梳理两国友好交往史,列举这些佳话是为了说明:中日两国人文交流渊源深厚,积淀了两国独特的文化交融,凝聚成联结两国人民的牢固纽带,为推动双方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增进两国人民间的理解和友谊发挥着独特和重要的作用。

各位来宾,青年朋友们,

中日文化同源,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合作不仅造福了两国人民,也在延续着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传承。中日关系历经邦交正常化半个世纪的洗礼考验,彼此利益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两千年的东方文化之美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来之不易的中日友好大局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双方应从文化中寻找感情认同、价值认同,从亲仁善邻的古老智慧中汲取现代启迪,扩宽人文交流渠道,使两国民众相知相亲,推动中日关系行稳致远。对此我提三点看法:

一、弘扬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增进理解互信。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和相互尊重的相处之道是中日人文交流的基础,更是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初心。我们应弘扬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智慧,理性看待彼此的发展,以广阔胸襟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两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不断增进理解与互信,为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成熟稳定的中日关系奠定良好人文根基。

二、深化中日人文交流,共创亚洲文明美好未来。当前,受世纪疫情和某些人为设置的干扰影响,中日人文交流合作没有充分释放潜力。双方应加强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增强活动的时代感、凝聚力和感染力,深入开展文化、艺术、旅游、教育、卫生、体育、媒体、影视等领域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扩容、提质、增效,不断拉紧两国文化联系的纽带,共创亚洲文明美好未来。

三、着眼长远,面向未来,培养壮大中日友好力量。青少年是两国关系的未来和希望。经过双方多年共同努力,两国官方和民间各领域业已形成许多合作机制与交流渠道,为推动两国青少年相知相亲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应着眼后疫情时代,以体育、动漫、电竞、人工智能、新媒体等两国青少年感兴趣的领域为切入点,激发青年一代参与友好交流的积极性,增强对彼此的正确认知与好感度,不断培养、壮大中日友好力量。


上一条:学术讲座|乔林生教授做线上学术讲座 下一条:推动文明对话 增进民心相通 | 东亚文化交流互鉴——大连论坛在大外召开

Page top